画好连环画不容易
我从事连环画创作三十五年了,到目前共画了长短篇连环画约一百本。还得到了“南顾北刘”之称。上海美和《新民晚报》合办的函授部要我给学员们讲点创作经验和提点希望。集自己的创作体会,我想就这么一句话,画好连环画不容易。
以前我是搞木刻和漫画的,但对连环画也很喜欢。记得解放初,我在书店里买到了几本解放区出版的连环画,我就跟着画,加上那里又看了一点解放区的新文学书,凭着一股政治热情,我创作了《暴风骤雨》、《我们的连长》等连环画。画着画着,我渐渐觉得,新连环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力不丰富,艺术上、技巧上还很幼稚,如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够准确,构画和作品的风格都比较单调。当时全国的连环画,虽然在题材上剔除了旧连环画封建迷信、诲淫诲盗的不健康的东西,充实以崭新的健康的内容,但是在形式上,跟不上题材和内容发展的形势。我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进行了连环画的探索创新。我感到,尽管连环画是普及通俗的“小人书”,也应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采用各种不同的相适应画种、方法来描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作品的艺术效果,而且使连环画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想是这么想,但要做到并不容易。这段时间我的创作是很艰苦的,大家都和在探索阶级,现成的东西是没有的,可供借鉴的东西也很少,我便自己摸索着前进。为了摸索创新,一张连环画的完成,往往要几易其稿,一本画稿的完成往往要一到二年,有的时间更长。由于是尝试,每创作一本连环画,都要吸收中外绘画和古今绘画的技法并将之进行糅和。如在创作苏联塔什干民间故事《蓝壁毯》时,因为是国外的,又是描写一位老农在新政权下获得幸福生活的富有传奇性色彩的作品,为了表现好作品的主题,又使作品有异国情调,我就试着吸收苏联插图中采用的钢笔画形式,在描绘人物画面时保持明净而少用光彩,在处理画面时采用了钢笔复线来加强对比效果,避免片面追求钢笔画的趣味而使线条混乱,使作品具有苏联民间故事的气息。连环画发表后虽然受到群众欢迎,但是我觉得在表现技法上还不够熟练,有的画面处理得还不够贴切。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又进行了新的摸索,起初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才弄懂这是由于缺乏生活体验而造成的。因为旧连环画作者往往按文学脚本创作的多,要创新决不能这样。我在创作《渡江侦察记》时就注意了这个问题。首先我就深入到渡江的旧地去。那时是1954年,条件很艰苦,去时适逢大雨,疾风呼啸,道路泥泞难走,眼前长江浪涛翻滚,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我才体会到了当年渡江侦察的艰难,脑中出现许多画面,在没有动笔前画面的处理已经安排得很自然了,不必苦思冥想,要表现这样的场景,采用素描形式最好。在画画中我还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并不完全掌握这一门技术,为了探求创新,我就一面画,一面学,直到画满意为止,前后整整用了数年时间,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可见要画好一本连环画并不容易。
这段时间的摸索,还使我明白,为什么有的作品画得成功,有的作品不成功,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他可以是多面手,但决不是全面手。探索也要从可能的实际出发,在没具备条件或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就是有的设想也是不能奏效的。我因为搞过木刻,所以在尝试黑白粗细线条和钢笔画的形式时,就比较容易。铅笔素描我虽然没有经验,但在画钢笔画后有了一定基础。在画《英雄小八路》用中国画形式时,对用中国画表现这样的题材不熟悉,加上这个作品人物场面大,增加了中国画的难度,所以尽管经过努力,还是效果不佳(当然以后注意了在这方面努力,取得了成绩)。
连环画的提高与发展,需要风格多样是一个方面,但创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在作品中塑造出各种不同的有鲜明性格的有血有肉的生动的人物形象。但专业连环画作者由于长年累月地创作加上人物多、篇幅长,容易出现“职业病”,即人物形象定型而雷同。一时不容易克服,一个时期解决了又很可能再犯。我在创作了一个时期连环画后,也犯了“职业病”,出现了“顾家班底”的人物程式。这套班底的几个老面孔调换着衣着打扮,重复出现在各种不同的题材中。这种情况成了我创作中的苦恼所在,因为明知是病,但又不是凭主观努力所能治疗的。只有靠扎实的生活知识,靠长期积累的经验才能克服这一缺点。为此,一方面我利用一切时间,接触了各类人物,并且用速写的手段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在工作的间隙多读各方面的书,多研究些学问,广泛吸收姐妹艺术中的经验,提高修养。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努力,才在以后的作品里塑造了比较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如创作《红岩》时,我不但深入生活,还反复阅读原书,并且找到了原书的作者谈了创作感受。由于有了前一阶段的努力,再加上这些条件,创作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画中的人物塑造得很有个性。
画连环画还有一个其他艺术创作不常碰到的问题,这就是连环画篇幅多,劳动强度大,容易产生“疲劳感”。我也同样有这个感觉,但我始终记住,要在每个作品中树立起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创作责任感。不能只顾数量。画人物时只求轮廓比例上过得去,画背景时只为了填满画框,甚至用俏丽的线条哗众取宠。这样的所谓创作,其作者若不是懒汉,至多也只是个画匠。长时期以来,我把每画一本连环画都作为探求新形式的尝试,从不草率,认认真真从事。同行说我画画是“描花”,这正体现了我在艺术创作中的认真态度。以上就是要说的体会。
文:顾炳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