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家主页>>创作手记>>正文
立意五则(图)
——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创作随想

  当初,社里(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有意让我创作根据魏巍同志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以下简称《地》)改编的同名连环画。数量达八百幅,又要求达到有保留价值的水平,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重负。我犹豫了很久,但每当我想到有这样的一个机会,用我自己的手通过八百个侧面去完整地表现长征,内心就激动不已。因为,我太想画长征了!于是,我做了肯定的答复。我知道,出版社对这样一个重任托付何人,决非轻易,我从心底里感激他们对我的理解和信任。

  虽然,我在过去十几年中曾画过相当数量表现长征的作品,有较丰富的资料积累。但为了在新的认识水平上有所突破,我用了三个月时间做准备工作,其中包括一个月去广西、贵州收集素材,这是我第三次踏上长征路了,根据需要,今后还要去。

  在马拉松般的创作征途中,我似乎很难有时间停下来好好想一想。现在,我就把本书创作中的一些想法写在下面。

            (一)民族形象

  天下事无奇不有。过去,偶见报载一文盛赞某歌星为"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手"。这个声称自己"在物质上富有,而精神上一无所有"的人,竟然会与长征联系!"精神上一无所有"的人,不可能懂得长征,也谈不上懂得新长征。他们远不如两个正直的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和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地球的红飘带》选页

  早在五十二年前,当斯诺知道长征时预言:"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五十年后年逾七旬的全美作家协会主席索尔兹伯里以极大的热情踏上了长征路,写下了轰动全球的著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说:"……如果中国读者对此表示不理解,我只能重复斯诺就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说过的话--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全世界各国人民敬佩和激情。我想,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虽然他们不是共产主义者,但他们是懂得长征的。他们透彻地指出,长征是永存于世的伟大的精神财富,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想一想,长征的红军,这些三十年代普通的中国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在他们的脸上,你还能看到那种愚味和麻木不仁的神情吗?没有了!因为他们是中国第一批为共产主义理想自觉奋斗的人,可以面对任何艰难险阻:超出十倍以上敌军的围追堵截;历史遗留的民族矛盾;极其险恶的自然环境;再加之激烈的内部路线斗争。自鸦片战争之后,饱受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上,没有任何一件事能像长征这样反映出中华民族最好的精神品格,而使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骄傲了!

  所以,当鲁迅先生请在上海养伤的红军将领陈赓向他介绍了长征后,这个曾经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中国落后农民的典型的文豪看见了新人,看见了中国的希望,他立刻萌发了写一部长征的长篇小说的愿望。我非常赞同英若诚同志谈到的每个文艺家都应重视塑造民族的民族形象的观点。我们的作品在国际上得了些奖,这自然可喜可贺,但我以为我们文艺真正的荣誉是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塑造凝聚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民族形象。使某些同胞感受到民族的自豪,也使某些外国人对中国人不再用那种猎奇的偏见的目光,而持平等和更实际的立场。我想,在当前民族自卑感笼罩了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时候,正直的文艺家应当尽这个责任的。

            (二)艺术真实

  在创作预备会上,本连环画文字作者王素同志说:"这套书要出新意,就要真实。"确实如此,真实,对于表现长征,有着特殊的意义。

《地球的红飘带》选页

  创作历史题材,一是再现,二是表现。二者相互交融,或有所偏重。我画这套画偏重于再现,表现寓于其中。对于这个历史事件,人们是在不断记录和表现中逐渐深刻和重新认识它的。对于后世来说,有价值的作品往往是那些比较客观和真实的作品。过去,由于政治上左的干扰,表现长征的作品,也多少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结果使这么感人的事件几乎成为一个不可信的神话。反倒是美国人索尔兹伯里的作品让中国读者发现了一个新大陆。

  据我所知,长征时期,由于恶劣的条件,保存下来的照片仅有两张,是红二方面军在贵州大定的合影。在视觉形象方面的文献几乎空白,只能靠视觉形象的艺术作品来弥补。既然是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是照片那样完全的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作者经过资料占有、体验和认识之后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艺术真实是否披露了事物的本质,是否为群众所信服,在这个意义上说,生活真实只有一个,而艺术真实是允许百花齐放的。

  为了创造这种艺术真实,我从文字记载,长征前后的历史照片,实地考察和写生中去研究有关的一切细节,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去塑造一种总体的、真实感的意境,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把握这一意境,不断加深和充实。从结果来看,较之自己过去的作品有了新的面貌。我想,这就是新意吧。出新,就要做钻入精髓的努力;不能仅搞附之皮毛的技巧翻新,否则难以脱俗。

            (三)样式

  样式,这里指某类题材的文艺作品独特的结构和格式。

  浏览世界上的优秀影片,我发现无论侦探、武打、言情、伦理、历史纪实等从样式结构上虽不像中国诗词格律那么严格,但也具有鲜明的特征。尤其是历史纪实性故事片,对我这次创作有极大启发。

《地球的红飘带》选页

  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可以说是属于历史纪实性小说。有二个特点:纪实性、史诗性。它用庞大的结构,全面、深入地披露历史,而在文字格式上又精炼如同叙事诗。连环画文字脚本把握了小说的特色,将文字浓缩得更加精炼,取其骨,而将肉留给画面。我以为连环画的文、画配合,主要是指各尽其职。如果画面仅仅说明了文字内容,在艺术上就缺少艺术价值。画面应当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去开拓一个新的世界。

  我理解的历史纪实样式的连环画,从画面角度来说是一种连续性的组画。

  《地》连环画第一册从结构上分为三个大段落,即:湘江战役、突破乌江和遵义会议。湘江战役是一组悲壮的场面;突破乌江则是一组战士群像;遵义会议是红军高级将领的特写。从每个大段落的基本艺术倾向出发,再从环境、场面、群像、肖像和特写等不同层次和角度去组合和刻划。其中,每幅画既是连续的,又是独立完整的。这就需要减少冗长的对话场面;避免构图和形象的雷同,保持画面的新鲜感;尽可能加宽视角,开拓层次,对历史事件做全方位的展示。这样虽然可能减弱画面连续感,却更符合原著特色。

  在画面版式上,这套画采用了两种规格:方、宽。构图以饱满的方构图去塑造人物,以壮阔的宽构图(由两幅画合并)去展现场面。这样既稳定又不乏变化。其次像人物表,地图等的采用了也增强了历史感。有的历史题材连环画采用将人物姓名标在画内,或用历史报刊、照片加以重叠的方式也有独特的效果。但这套画考虑到画面的完整性与意境感未加沿用。其实,同类样式的作品,也应是多样的。正如在样式上比较成熟的连环漫画,既有四幅一组,也有多幅一组的,但从大结构上,都是把主人公的幽默经历通过若干不长的小段落去组合的方式。

  目前,纪实文学颇受欢迎。历史纪实性连环画似乎也应当展现它的魅力。但首先应当让读者从各类题材的连环画中去认识它,熟悉它。追求样式的意义就在于此。

            (四)画像画活

  场面大、人物多是历史纪实性作品一大特征。

  《地》小说中出现有姓名者约百余名,其中用真实姓名的历史人物七十余人。这为连环画创作增加了难度。

《地球的红飘带》选页

  建楼要打基础,塑造主人公形象,首先要创造与主人公息息相关的人物群像。在《地》中普通红军战士群像的塑造就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主要着力于把握长征这个特殊历史阶段所赋予战士的特征。诸如:艰苦的条件与坚定的气质所构成的独特美感;南方人的风俗特征;异于长征前后的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特殊装备等。不少表现长征的视觉艺术作品都忽视这点,而丧失了真实感。仅举小例:红军八角帽。那种在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宽大蓬松、规格整齐、帽檐挺直和八角鲜明的红军帽,虽然从样式上没有错误,但在视觉造型上显得虚假。在布料紧缺的条件下,帽子不可能宽大;在非正规的被服厂或农家缝制的帽子也不可能这么规整,更不必说长征中艰苦环境下了。在回忆录中记载,徐(特立)老在长征中就自己缝制军帽,居然没有帽檐。至于红军战士带礼帽、毡帽或头巾者也有相当数量。最重要的是,从艺术上看,新帽子没有生命,而旧帽子就可能有生命。经历了千难万险,枪林弹雨,风餐露宿的长征中的红军战士,他们的艰辛从军帽上也可窥一斑。整体的真实感是由细节构成的,艺术创作中只要忽视几个细节,艺术魅力就会大打折扣。

  《地》中七十余真实人物大都是中共领袖和红军高级将领,此外还有国民党的上层人物。

  对于我来说,画像并不难,难的是画活。

  比如塑造周恩来副主席形象。我觉得在人物塑造中最困难的是画周副主席。周副主席是最令人崇敬,也是人们最熟悉的。凡是见过他的人,都会为他那种形象气质的特殊魅力所折服。而这种魅力是艺术表现很难达到的,就像在世上最美好的事物面前,艺术语言往往会变得贫乏无力一般。因此,我在这次创作前对塑造周副主席形象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例如周副主席在本书出场的一组画面,我是这样构思和处理的:第五幅,文字内容是周副主席和朱总司令出现在湘江东岸,我只画了远处的剪影,而将主要的画面表现了红军中央纵队的疲惫的队列和敌机轰炸后的场面,着意刻划了主人公出场的严酷环境,为主人公特定的情绪和气质打下铺垫。第六幅画面是周副主席和朱总司令骑马的半身像,我用了背景完全空白的雕塑般的造型。第七幅则借周副主席与中央党校烧书的干部对话的情节,以烟雾为背景,特意描绘了周副主席全身的形象。第八幅文字是:周、朱踏上江岸"往下一看,江水已被鲜血染红……一种从未见过的触目惊心的场面,使他们的脸色立刻变了。"我画了周、朱面部特写,表现此时此刻他们的严峻、悲愤的表情。这是这组塑造周副主席画面的高峰。在事物的运行中塑造人物的喜怒哀乐;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展现人物的形象气质,这是把人物画活的重要途径。

《地球的红飘带》选页

  周副主席第一次出场的骑马半身像,我特意参考了周副主席长征结束后在陕北的一张照片。这是从斯诺拍的记录影片中选取放大的、已为群众所熟悉的周副主席在长征时期的形象,为此,在连环画册的开场,我要使自己塑造的周副主席形象为群众所认可,就必须参考这幅照片。但是参考决不是照搬,我汲取了原照片基本的感觉、形象气质和形式感,而在其他方面全部重新塑造了。这样既有强烈的历史感,又给读者新的形象感受。现在有些历史连环画创作原封不动地照搬历史照片,其本意是加强历史感,是好的,但照搬不可取。应当在历史照片的基础上重新塑造,否则把历史画局际在仅有的历史照片中,路子会越走越窄,反而降低了绘画艺术的价值。

            (五)隐蔽的技巧

  追求真实,在技巧上简单理解为像照片一样摹仿自然,显然是一种误解。

  每个画家在技巧上的成熟,都经历了从"生活化"到"风格化"的过程。我这里说的"生活化"指一般的写实能力和表达能力;"风格化"指画家本人独特的、程式化的技巧(形象符号和技法)。

  我什么画种都接触过一点,在长期实践中,我总在寻觅一种符合我意愿的技巧,经常在各画种的边缘地带滞留。以至于版画中绘画性太浓,而绘画又有版画的色彩,过去我总以为是缺点,后来明白艺术家是不能忽视自己的意愿的。连环画《战地日记》、《白马》和这套连环画中我用的方法,是适于我本人的。它将木刻、石版、素描的特征有机融合,对表现历史题材有着独特的效果。但是,《地》连环画与《白马》和《战地日记》内容风格上又不同,《地》的历史纪实特征要求我在技巧上隐蔽,让读者得到一个真实的境界。

  隐蔽的技巧,是我在《地》连环画的追求之一。这是指有技巧而不露技巧的痕迹,摒弃一切技巧的卖弄,崇尚自然,追求朴实,返璞归真。我认为这是一种难度很大的技巧。

  我做了这样几点努力:

  1.保持光线的自然效果,但将全力用于形体本身的刻划。

  2.在构图上回避明显的人为的组织。

  3.将形象符号--黑、白和由点、线、面组成的灰面去表现真实的环境。读者见到的是自然,让专业工作者去领会技巧。

  以上谈了五点随想。想法毕竟是想法,画是要给人看的,效果如何,还要广大读者与连环画同行来评价。

  《地》连环画的创作,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一些老同志也给我鼓励也给我鞭策。杨成武同志说:希望你们宣传好长征,把长征精神留给后世。望着他们的苍苍白发,我觉得我理解这些革命老战士的宿愿,那就是沟通老年、中年、青年的心,而维系世世代代的精神纽带之一就是长征精神。

  这次创作本身也像一次"长征"。我用长征精神来画好长征。我想起少年时便最喜欢经常抄在本子上的这句格言:"奋斗、探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文:沈尧伊  
 在线浏览
周总理的故事(二)
沈尧伊 施大畏 等 绘
樱桃时节
沈尧伊 绘
红军过草地的故事
沈尧伊 绘
烽火里程
沈尧伊 绘
陈毅同志的故事
沈尧伊 绘
大海作证
沈尧伊 绘
 藏品交流
   中原大战-民初通俗演义五 沈尧伊,沈尧定 8.2品 ¥8.00 成交
   樱桃时节 沈尧伊 8.5品 ¥20.00 成交
   彭大将军 沈尧伊 9.0品 ¥50.00 成交
   一条毛毯 沈尧伊 8.2品 ¥20.00 成交
   周总理的故事(二) 沈尧伊等 8.5品 ¥20.00 成交
   大海作证 沈尧伊 8.5品 ¥12.00 成交
 相关文章
   沈尧伊画展闪耀中国美术馆
   自己打败自己?
   希望正孕育其中
   你以为你是谁
   此来地球红飘处 不以功名为连迷
   一腔废话